2014年5月23日

基礎麵包練習-布萊恩柔軟小餐包

看了很多麵包書籍大作和玩過很多次麵包練習,也 "自食惡果" 很多亂試出的產物後,我想應該開始很扎實的逐一地把基礎麵包做好。吐司,就是最基礎的麵包,而以世界級的師傅設計的配方,應該就是首選。所以網路搜尋一下,就決定來好好練習 "吳寶春金牌吐司配方" ,吳師傅真是佛心來的 ^^

依照這個配方先做到很好吃,然後熟悉材料特性,反覆練習調整配方、發酵時間、整形和烘培時間。最近一次成果做出好吃的巧克力小餐包。





 細緻軟綿奶油小餐包如下:

出爐時,用夾子夾起會有一點ㄉㄨㄞ 、ㄉㄨㄞ的觸覺。


小餐包表面塗上全蛋液,烤出來就會有這種感覺。

其他造型和餡料麵包:


培根口味造型麵包:

配方揉成橄欖型的過程捲入撒上黑胡椒的培根片,烘培後的麵包,每顆團150g,200度烤20分鐘。


至於配方和做法這裡做一個紀錄,金牌吐司配方如下:

高筋麵粉  1000g 
砂糖              80g 
鹽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8g  
奶油              50g  
水              450ml 
酵母             10g 
牛奶          230ml 

吃不了這麼多,先把量直接按比例縮小如下:

高筋麵粉 300 g
砂糖           24 g
鹽              5.4 g
奶油           15 g
水            135 ml
酵母           3 g
牛奶         69 ml

  • 按照步驟,把麵粉、糖、鹽、水、酵母和牛奶一起加進去攪拌麵糰,水先保留約 30g,攪拌成團後,繼續加入剩餘的水,繼續攪拌。再次成團後,加入奶油,攪拌到可以拉出薄膜就可以。
  • 揉好麵團用橄欖油塗抹一下表面,用塑膠袋包好,放到冰箱低溫發酵,明天繼續。
  • 低溫發酵一天後,拿出來回溫,切對半重,滾圓後表面噴水,放置十分鐘鬆弛。
  • 接下來用桿麵棍,桿出橢圓薄片、兩側向內折入,變成長方形,從短邊處滾起,成圓柱形。
  • 兩顆圓柱麵團放入吐司模型,然後送入未啟動的烤箱發酵,記得放一杯溫水在旁邊。
  • 發酵到兩倍大,從烤箱取出來。烤箱溫度開始預熱到200度。
  • 送入烤箱,溫度降到180度,烤三十分鐘,出爐!


吐司做幾次後,開始調整成奶油小餐包配方,布萊恩柔軟小餐包配方,糖多一點,鹽少一點,酵母少一點慢慢發酵比較有韻味,多些奶油和牛奶香一點。


高筋麵粉 300g   
砂糖         40g 
鹽              3g    
奶油         20g     
牛奶          200ml
酵母          2g             

其他沒差別,分配每顆55g,整型時塞入一小片奶油塊,二次發酵完成,準備推入火坑。餐包每顆重量小,加上沒有模型隔熱,所以溫度要低一點,時間短一些。經實驗烤箱溫度170度,烤15分鐘即可。


再來,要做巧克力口味的小餐包,加入可可粉,所以也要調整增加水量,而可可粉會苦,所以再添加一些糖。結果配方如下:

高筋麵粉 300g   
砂糖         40g     + 20g
鹽              3g    
奶油         20g     + 5g
牛奶        200ml  + 20 g
酵母        2g             
可可粉     30g

其他步驟一樣。










2014年5月8日

探討 IOT 物聯網 - 08 技術基礎

  半導體教父張忠謀也說了:「下一個Big Thing為物聯網,將是未來五到十年內,成長最快速的產業,要好好掌握住機會。」 Gartner估計,2020年全球會有 260億物聯網裝置,大部分的科技專欄都預測到了2020年時,我們生活周遭的萬物,例如家電、運動健身器材、醫療保健器材、寵物與玩具、衣著與配件、交通工具、餐具、工廠設備...等,都是物聯網的一環。成長數字是以 Billions 計算 (2013-2014 每年智慧型手機銷售數量也差不多十來億)。

  業界現在很有趣的現象是,許多創新公司不斷冒出來,許多過去很火紅的公司漸漸失去動力,根據Gartner對物聯網發展到2018年的估計,會有50%的解決方案來自於三年新創的公司。也許 2014-2015年好好準備,到2016年開一家公司,在物聯網領域裡是很有機會的。

 物聯網會蓬勃發展,其中最大動能是來自於 Open SourceOpen Hardware, 例如現在很熱門的 Arduino 在嵌入式系統領域裡大放異彩,所衍生出來的應用從3D印表機、機器人、感測網路、到空拍機...等,創造出無限的想像空間。過去學資訊工程的人,不懂的馬達和感測器是怎麼一回事,現在這東西設計開放透明了,結合機械、電機、資訊、網路的整合技術,不再是以往電機資工組專屬的領域。2012年初開放的 Raspberry Pi 則是另外一個 Open Platform,相較於 Arduino 為控制器加 RTOS 的概念,Raspberry Pi 一開始定義在比較高階的單板電腦,一張名片的大小,具備繪圖加速功能與支援 Linux 作業系統。架構在開發平台的基礎上,傳統產業的產品要提升到一個物聯網終端,門檻就會降低許多,因為一個物聯網設備該具備的運算能力通訊能力感測能力、與控制能力都有完整的參考了。 

  至於連到網路後呢? 其實工具更多了,例如手機APP開發工具,Intel 的 XDK 一套開發工具,我們只要學會 HTML5 與 Javascript ,對智慧型手機運算控制有概念的話,基本上就可以輕鬆入門寫應用,寫了一個應用軟體後直接可以用在 iPhone、Android Phone、和 Windows Phone多個平台上面。

...待續 2014/05/09


2014年5月7日

探討 IOT 物聯網 - 07 商業模式

  話說回來,如果我們在規劃 ETC 的時候,廣泛詢問用路人的意見,應該會得到一個答案: 不要收費最好,而且可以把 ETC 基礎建設全部省下來。別開玩笑了,咱們國家沒這麼富有與慷慨,除非挖到大量石油或黃金,否則使用者付費應該是比較務實點。

   牽涉到連網,IOT 有別於過去的單一產品,利潤和成本的關係不再是單純的製造和銷售。過去 Sony 做了很多創新的產品,例如過去很成功的隨身聽和一時領先業界的電子書。Sony創辦人之一的盛田昭夫,在1979年開始主導推出了Wlakman(隨身聽),搭配耳機席捲了青少年市場,到了1998年,據統計Walkman在全球銷售超過兩億五千萬部。過程中一直演進的很順利,從卡帶式、CD、到 MP3、然後融入Xperia Android Phone。而電子書方面則差強人意,從2006年 6" e-ink 顯示技術的 PRS-500開始,陸續演進灰階度提升、支援觸控、輕薄化、支援無線網路、3G、與多種電子書檔案格式等,也建了自己的 Reader Store 賣電子書。但 2014年二月,Sony宣布結束美國市場的Reader Store,讓消費者轉換到 KOBO 。不管隨身聽或電子書,在最近一次互聯網與物聯網的革新過程,相較於 Apple iPOD 和 Amazon Kindle ,都可以看到 Sony 這段時期創新腳步的落後。其中一項很重要原因就是商業結構的改變,原本單純的設計製造與銷售,在新的時代裡已經加入必要的 "內容服務" ,成本利潤的計算與整體服務鏈的複雜化,也不是單純地把電子產品做得很漂亮或C/P值很高就可以生存,搭配內容服務的商業模式變成現代消費者認知的完整產品。

  過去我們習慣把一個實體產品做好,搭配售後服務也是只有維修這個產品,或提供使用上的諮詢服務。現在東西聯網了,賣方責任和服務範圍都會加大,在設計IOT產品的過程,得把視野拉廣。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『創新拼圖下一步(The Wide Lens: A New Strategy For Innovation, by Ron Adner)』 這本書提到的內容,這個年代要贏得成功,必須完整考慮到生態系統,分析最低可行的生態系統,循序漸進的成功。至於要構思商業模式的話,可以參考 『獲利世代:自己動手,畫出你的商業模式 (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, Osterwalder, Alexander)』這本書囉。


Next: 




2014年5月1日

探討 IOT 物聯網 - 06 設計思考

  看到這裡搞不清楚 IOT 是甚麼東西也是正常的,太多樣性的應用、太多技術選擇、與太多資料。應用領域上通天文宇宙探索,下達地理人文;太多技術,半導體、系統、軟韌體、感測與機電系統。太多資料,手機連網也屬於物聯網的一類,光目前每年銷售十億來隻的智慧型手機,每台每天多來一次網頁搜尋就有十億筆資料。佈置交通流量感測,一個路段車流量一天如果是一百萬,那一個城市累積一個月的資料也是很可觀。 這裡我只能說 IOT 沒有特定技術,也沒有特定解決方案。例如智慧電錶節能應用,電錶透過聯網與管理系統間通訊,到底是要用 PLC (Power Line Communication)、Zigbee、WiFi 或是 3G 得因地制宜。就像節能廠房裏面的照明設備一樣,讓每座照明燈都聯網,讓後端可以有系統化的做節能控制,也是有不同的組合。

  進入IOT時代興盛期,沒辦法眷戀單一技術組合,科技人必須跳脫傳統思維,廣從生活體驗、觀察、發掘問題、研究、雛形、持續驗證與修改。就如採用 IDEO 的 Design Thinking Methodology 解決問題一樣,一招解萬難,同時考慮到使用者的利益與滿意度、技術可行性、和商業價值。

  舉ETC例子來說,要解決的是收費問題,雖然後面可能隱藏著監控的企圖,所以政府決定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汽車聯網,當然汽車透過 ETAG 監控感應把位置傳送到後端計費,也就是物聯網的一種。一開始政府決定採用ETC機上盒的提案,但這盒子裝在車上實在是太礙眼了,而且從安裝、充值、到維修都是很麻煩的。後來改成 ETAG、拆掉收費站、總算有點改善。但對用路人來講,至少我每天開車的體驗,覺得這樣不是最佳解,對吧?如果我都不用貼也不用去甚麼遠通加值,政府就幫我算好好每天的費用,那也許是最好的 User Experience。改天換部新車,最好也不要叫我領完牌照後,還得跑去貼ETAG。這樣一來現在能想到的最佳解,也許就是發放車牌時,直接車牌本身就有 ETAG,或是就用車牌辨識。


  當然這種IOT的案子,發包源頭的單位如果沒辦法有一招解萬難的能力,沒有跳脫思維,老是以幾個標準在決定得標與否,真的就會像ETC這樣,短時間內得做些不合理的演進浪費。就如台灣的馬路整修,永遠自來水、廢水、電、瓦斯、網路、第四台,都要各挖一次一樣,完全沒站在用路人角度在思考,就會惹來民怨。

Next: